詳情請按此參閱海報

合辦機構: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大會語言:廣東話及普通話
形式:網上 ZOOM 直播(費用全免)
進修學分:必須完整出席一天共兩場講座才獲得該天所有分數
領取「註冊中醫進修證明書」費用*: 行政費港幣 30 元正 (所有已繳費用將不獲發還)
截止報名:2021 年 7 月 16 日 (星期五) 中午 12 時正

演講嘉賓及題目:
2021 年 7 月 17 日 (六) 下午 2 時 30 分 至 5 時
註冊中醫進修項目編號: CME-PP0018-SCM0383 (2.5 學分)
題目主講嘉賓
道生中醫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部主任

姜元安教授,曾跟隨著名中醫學家,原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攻讀《傷寒論》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 1986年起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任教,1999年被聘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2011年加盟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至今。 從事中醫藥的教學、研究和臨床工作30餘年,專注于中醫經典著作,尤其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研究, 在中醫辨證論治方法與體系之理論認識和經方臨床治療上有獨到的見解。已發表中醫學術論文三十餘篇、著作近十部,如《傷寒論》“六經”之名實, 臟腑經絡之三陰三陽命名探討,論中醫辨證方法及辨證論治體系,有關“證候”定義再認識,經方與時方,論傷寒與溫病之異, 論病“發於陽”與“發於陰”之辨證意義,《中華經典醫書·伊尹湯液經》, 《金匱要略心典譯注》, 《經方臨證指南》等。
醫道同源:養生與治心 黎志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黎志添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獲榮譽文學士及神道學學士,1989年負笈美國芝加哥大學, 攻讀道教研究及西方宗教學,獲1990年哲學碩士及1995年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執行副所長、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主任、 《道教研究學報》創刊主編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總主編。專著有《道貫嶺南—廣州三元宮志》(2019)、《了解道教》(2017)、 《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2017)、《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2007)、《宗教研究與詮釋學》(2003); 主編:《道藏輯要.提要》三冊(2021)。

2021 年 7 月 24 日 (六) 下午 2 時 30 分 至 5 時
註冊中醫進修項目編號: CME-PP0018-SCM0384 (2.5 學分)
題目主講嘉賓
道家內丹修行與中醫學 張建國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副教授

張建國教授,1989年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原山東中醫藥大學氣功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兼醫療應用委員會副主任, 附屬醫院副教授,副主任中醫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全國“十一五”規劃統編教材《推拿手法學》編委; “十二五”規劃統編教材《推拿功法學》編委;“十二五”規劃統編教材《推拿手法學》編委;《中華推拿療法雜誌》專家編委。目前供職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
道教的凝神聚氣與固本培元理論—以《太一生水》及《文子》為中心的討論 陸晶晶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

陸晶晶博士為獨立研究員。2017年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修煉經驗三十多年。主要從事道教修煉與醫學理論的比較研究, 以及「醫道同源」的溯源研究。現時關注的問題包括上古及先秦兩漢出土墓葬反映的回逆宇宙論及身體觀、先秦兩漢金石圖銘與道教修煉理論的關係、 修煉者所見內景與《道藏》符文的比較等。


註冊中醫進修證明書申請
  1. 香港註冊中醫師必須報名及完整觀看是次講座。請於完成講座後一個月內自行登入「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 註冊中醫進修證明書申請系統」 網上繳交行政費港幣 30 元正及下載證書。逾期未有自行下載者將不獲補發證書。
  2. 參加者將於活動完結當日起計 3 個工作天後,以電郵方式通知系統連結、登入名稱及密碼。
  3. 付款方式:只接受網上付款 (VISA, MASTERCARD, 銀聯),所有已繳費用將不獲發還。
  4. 「註冊中醫進修證明書」只以電子證書形式供參加者下載。本學院不會代行打印。
  5. 建議參加者透過電腦下載證書,不建議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裝置下載。
  6. 參加者登入 ZOOM Webinar 網上講座的時間會即時在線記錄,遲到、早退或中途離線合共 30 分鐘以上者,將不獲發學分。為確保持續在線,建議以固網 / WiFi連線,時間以本學院紀錄為準。

查詢:3943 4328 / scm@cuhk.edu.hk
備註:報名一經確認,不得轉讓他人出席(一經發現,本院有權取消其所得的進修學分)。




名額已滿,已截止報名 ! 多謝踴躍參與。

Copyright ©2021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